对于高校老师来说,暑假就是他们一年中难得的悠长假日,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利用假期休闲放松,而是在酷暑高温下坚持搞科研、做实验、编纂书稿等。在假期即将迎来尾声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个学院,走近老师们的科研阵地,了解了一下他们忙碌而充实的暑假生活。
一 实验室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当记者走进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技术学院的超净实验室时,李和福博士正在扫描探针显微镜下观察标本。目前,他正在紧张的完成一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仿生拉曼基底的制备。“科研工作是根据实验周期来安排的,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即使是假期,有工作也一样要处理。”在李和福看来,暑假正是系统分析实验数据、集中精力攻克难关的黄金期。制片—检测—分析,得到一个数据需要三天,对于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李和福也有过挫折和无奈,有时因为实验数据不理想,就会用一两个月重复做,失败了再重新开始,直到满意。李和福说,“除了做实验外,一有时间自己就看文献找思路,思考问题和设计实验,一旦有了新发现,或者有意思的现象,我就觉得这一切都值得。”寒暑假、双休日就“扎”在实验室,尽管来到聊大才两年,但李和福尽情“享受”这种“在科研路上”的生活。
8月7日当天,记者在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看到,魏西莲、王蕾、李海波正在实验室里忙碌着。暑假期间,化学化工学院不少教师都会利用假期潜心搞科研。在化学化工学院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实验室,分析教研室主任王蕾正在观测数据。王蕾2006年来到聊城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教,至今已有11余载,他每天两点一线,一直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他告诉记者:“平时不怎么玩手机和微信,就连支付宝扫码都不知道怎么操作,这样就能静下心来搞科研,一旦测试出新的结论,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暑假期间,他会和平时一样,每天早晨7:30从家里出发上班,来到不足10平米的实验室内,对着电脑和仪器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10小时。他说,如果实验数据处理顺利,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大概在两周左右,如果数据处理复杂,完成时间将长达3个月,所以要求研究者有足够的耐心。王蕾目前正在从事“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光谱与电化学性能和纤维蛋白原氧化损伤的纤维化机理研究”两个方向的课题研究,他对分析化学有着独特的兴趣,他认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将坚持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探索更多的分析化学的奥秘。
二 教研室是他们的长期“阵地”
炙热的午后,33度的高温,整个校园都在寂静沉睡中,而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的108办公室里,风扇一叶一叶地旋转着,吕桂霞老师正专心致志地进行课题研究。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倡议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实施路径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型智库研究专项”——《“一带一路”倡议下山东与太平洋岛国的对接研究》;准备8月中旬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召开的“聚焦太平洋岛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视角”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这些都是吕桂霞老师的暑期科研项目。暑期对于吕桂霞老师来说,正是科研的黄金时期。从2012年我校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成立后,每年寒暑假,办公室都成为她必待的地方,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吕桂霞老师幸福地从事她的科学研究。“因为喜欢,因为兴趣,即使加班加点也不辛苦。”这个假期,周一到周日,吕老师每天都会在办公室里,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图书、修改论文……即使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也依然有问题需要解决。在南太旅游理事会成立时间问题上,国内一般认为是1986年成立,有着丰厚世界史研究经历的吕老师记得是1983年成立,于是她求助于国外学术好友,对这一时间进行精确确认。“每一天对我来说,都是充实快乐的。”正是在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状态下,8月底,太平洋岛国研究出版的14本《列国志》系列书籍将全部出齐。“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要苦干、肯干、能干!”在进行简单的采访之后,吕老师继续拿起手头的《国际社会——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比较研究》,认真查阅资料,继续进行科研。从1992年开始在聊大参加工作以来,吕老师对聊大的情感日益深厚。“知识分子是有一种家国情怀的,我一直想为聊大做些什么。”除了对工作的热爱,更有一份聊大情在。
近几日,聊城一直持续30多度的高温。晚上8点多,仍然能感觉到阵阵热浪,而西校区兴业楼的三楼像往常一样,灯仍旧亮着。从早上8点开始,运河学研究院的10多名老师已在办公室开始工作。他们在修改完善 200万字的《中国运河志·人物卷》、编制《2017年度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报告(蓝皮书)》、撰写《2017年度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投标书》、参与《山东运河文化丛书》的编纂等,在办公室一坐就是10多个小时。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周末深入东平、平阴进行田野考察。7月22日,郑民德、朱年志等7位老师顶着烈日,自聊城出发,经七级,通过位山村附近的浮桥,沿乡村公路到达东平,搜集到了大量的碑刻、民间文献资料,丰富了运河研究的基础。7月27日在运河学研究院院长李泉的带领下,郑民德、朱年志等八位老师前往微山县参加了山东省第三届运河论坛。论坛上,几位老师积极参与探讨河工、漕运制度等。在运河学研究院整体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时,老师们依旧能处理、分配好时间,完成学院工作的同时,不落下自己的工作。如,运河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吴欣教授正进行选题申报,郑民德老师在编写《山东运河漕仓史话》一书,胡克诚老师在忙于硕士一级学科建设等。炎热的天气、聒噪的蝉鸣,都没有消减运河学研究院老师们对工作对科研的热情。
三 家也是他们的科研“根据地”
“做科研没什么捷径可寻”,把勤奋、持之以恒、创新意识作为科研工作重要标尺的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邹庆国博士,假期里仍在家进行科研工作。《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实践路径研究》是他2017年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目前,他正集中精力地进行课题框架的细化。就课题中的“为官不为”治理、“正风肃纪”的效果、“高压治腐”的政策前景等问题,邹庆国博士深入基层进行前期调研,初步积累研究素材。由于这项课题研究的历史跨度大、涉及面广,针对研究中对核心概念的阐释缺乏共识等问题,邹庆国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购置相关的著作,深入研读,广泛搜集相关成果,确保立足本领域的前沿,加强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力争得出有较高可信度的结论。与此同时,在课题调研中,邹庆国博士及其研究团队采取非正式访谈、问卷等形式,这既缓解了面对面采访的紧张,又可以得到更为真实的研究素材。“只有勤奋,真正把学术当成一种志业,才能有所获;只有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积小成大,产生学术研究的质变;只有保持创新意识和品格,回应社会发展需求,善于捕捉‘真问题’,课题选择才能立得住。”即使是在假期,邹庆国及其研究团队也依然认真地进行科研工作。
除此之外,我校也有学院发挥其优势开展培训工作。据悉,教育科学学院在假期共计派出主讲教师60余人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70余人次与聊城市教育局、东昌府区教育局等合作进行校长、教师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多达2500余人。
记者了解的这些只是很多聊大教师的一个缩影,我校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教师,在假期依然坚持在科研和工作的第一线,这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为聊大的发展贡献着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