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4名支教生、846个班级、服务学生4.23万人次……这一连串的数字,是聊城大学用四年时间写就的援疆实践答卷,其中也饱含了援疆支教负责人——教务处实验与实践中心副主任韩涛投入的工作和情感。这些数字,将聊城大学与新疆麦盖提县紧紧相连,也为实现从短期实践帮扶到服务边疆振兴的长效赋能带来新的启示。
自2022年起,聊城大学成立由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援疆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开启了大学生赴疆实习支教活动。关延平书记赴喀什慰问时强调,援疆支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要求师生深刻认识其意义,以高度责任感投身工作。
“援疆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的系统工程。”这是教务处马中东处长常说的话,也是韩涛开展工作的起点。他牵头建立“选拔-培训-保障-总结”全流程工作机制,编写《援疆支教工作手册》,系统梳理新疆风土人情、教育政策与文化特色,为一批批支教新人架桥铺路。
在教育援疆工作中,韩涛以“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为疆留什么”作为每一批支教教师的行动锚点。在他的推动下,学校逐步构建起“云端教研”“三导师制”、校际“一对一结对”的“聊大方案”,实现从短暂“播种”到长期“丰收”的转变。
除了机制创新,韩涛更重视情感连接与文化共鸣。他创办《聊大胡杨》内部刊物,设置“教研风采”“时光剪影”等栏目,记录支教点滴。四年来,该刊已印发22期,收录文章1270篇、总字数达180万字,成为支教师生的“成长纪念册”。
韩涛还推动实行鲁疆两地学生“手拉手”计划,通过书信与线上互动缔结深厚情谊。2023年5月,在喀什大学的一场交流活动中,聊城大学学子唱起《匆匆那年》,歌声引来喀什学生感动落泪——文化在这一刻跨越山河、直抵人心。在麦盖提县,他与李德仁院士等一同义务植树,种下150棵旗杆杨。他坦言:“种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为这份热爱找到了最坚实的依托。
2025年9月,再次站上培训讲台的韩涛,鬓角已添白发,言语依旧铿锵。在他的办公桌上,一张标注了所有支教学校位置的地图格外醒目。目前,他正牵头编写《聊城大学援疆支教成果集》,推动短期经验向长效机制转化,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教育援疆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生的事业。”韩涛说。当被问及这些年的收获,他微笑道:“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听到他们用普通话认真朗读,一切都值了。”从组织设计到文化浸润,从团队带领到长远规划,韩涛以匠心和热忱诠释了一名新时代教育者的担当。他如胡杨般扎根,又如桥梁般连通,在跨越山河的教育援疆路上,静待绿荫成林。
2022年韩涛被评为“聊城大学援疆实习支教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被麦盖提县人民政府授予“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建设工程——义务植树光荣证”;2025年被日照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共青团麦盖提县委评为“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审核 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