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学》课堂上,60名学生在“导演”陈彦老师的指挥下,分别扮演着“家庭成员”和“专家”两种不同的角色,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给“家人”和其他“专家们”。这是陈彦老师“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一个场景。学生们直言:“这才是我们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堂”。
从2013年开始,陈彦老师就尝试着把在国外学习到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希望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与合作’,而不仅仅被动地接受知识传输”。
陈彦老师介绍,“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把更多的精力用到备课上,除了准备教学课件外,还要把一个个知识点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学习材料(Handout)上提前分发给学生,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凝炼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基于问题开展学习。”课堂设计分为六个步骤:导课—分组和切块—家庭组自学—专家组研学—家庭组交流—提升与拓展。“导课”即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供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分组与切块”是把学生分成几个家庭学习组,把学习任务切割,分给不同的“家庭成员”;“家庭组自学”是每个“家庭成员”围绕自己领到的学习任务进行自学;“专家组研学”是每个家庭组中负责相同学习任务的同学组成专家组,针对同一学习任务交流研讨;“家庭组交流”是所有学生回到原来的家庭组,将自己所学的那部分内容教给其他“家庭成员”;“提升与拓展”是教师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拓展。
整堂课下来,没有学生玩手机、打瞌睡、开小差,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思考、推理、讨论,把书本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把自己的结论通过口头语言准确、清楚、全面地讲给其他同学听,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8年来,陈彦老师讲授了《普通生物学》《教师语言与普通话》《植物生理学》3门课程,她会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部分或者完全参照“合作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学生们对她的课堂给予高度评价,刘泽川说:“这是让我觉得最有用的课,令我终身受益。”宋文说:“每个同学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仿佛自己就是一名老师……”。陈彦老师的课堂也引来其他学院的老师组团前来观摩学习,医学院王丽等几位老师表示,这种课堂设计解决了“教师卖力讲,学生不愿听”的困扰,切实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