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晚上11点40分,初雪前的校园寒气逼人,美术学院313办公室里,院分团委书记杨庆实老师在办公桌前刚刚结束对这一天工作的梳理。
“2017-12-13,到7号教学楼(晚8点)、10号教学楼检查晚自习(晚8点半),然后,在办公室加班到11点半,准备参加省第十四次团代会材料”,这是他2013年8月到美术学院工作的第1825条工作记录,当天的第7条工作记录。
杨庆实,2000年聊城大学本科毕业留校负责学生公寓工作,2004年3月在学生工作处负责学生资助工作,2011年9月全面负责西校区学生宿舍管理,2013年8月负责美术学院的分团委工作。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他都多次获得省级个人荣誉称号。无论做什么工作,他都是个勤钻研、爱思考、善创新,坚持把工作做得更好的“有心人”。
工作日志成为学院“信息库”
早在2009年,杨庆实就养成了写工作日志的习惯,当时的他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工作内容包含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以及各类奖助学金、专项困难补助等十余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程序繁杂。“经常会发现原来做的事情,以后再需要的时候就想不起来了,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杨庆实说。于是,从那时起,他就坚持每天下班后拿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专门记录当天的工作日志。8年来,他的工作日志累计3100多条。
他的工作日志做得详实而规整,自己设计了电子表格,每一条都包括序号、日期、事件、经手人和备注等,一事一记,有时一天要记录5条以上。他坚持每2周打印一次,整齐地夹放在一起,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方便查询,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杨庆实说。他多年的工作日志,成了学院以及学校相关工作的 “信息库”。只要大家拿不准的事情,都会先想到他。
“杨老师每件事都登记,什么时间交什么材料、安排什么工作都记着。他的工作有一个时间轴,从过去到现在他都清楚。”美术学院学生会主席杨浩说。杨浩记不清之前什么时间学院“美•益角基金”给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哪一级的一位白血病患病学生捐过款了,杨庆实迅速从电子工作日志中通过搜索关键词,帮他核实了信息。
“杨老师还是一个善于积累,愿意动脑子、想办法的有心人。”美术学院辅导员许中美说。
走进杨庆实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墙信息卡,全院1200余名学生、班委和班主任的相关基本信息清清楚楚。这是他2016年利用一暑假的时间精心设计、联系公司做出来的。“这样查找学生的宿舍、学号和家长的联系方式,以及班主任的信息一目了然。做这个一时费劲,以后工作起来就方便了。”杨庆实说。
除了办公室,杨庆实到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生宿舍了,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去学生宿舍走访, 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学生需求总是想方设法地来满足。2012年在负责西校学生宿舍期间,当他发现很多学生晚自习熄了灯后在宿舍楼走廊、大厅学习,就克服种种困难,在学苑公寓每座宿舍楼上设置了一个通宵自习室;到学院后,发现部分专业特长的学生把画架摆放在宿舍,使本来局促的空间更加拥挤,他就大费周折,在男生宿舍楼为学生创建了单独的专业创作室。“杨主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杨书记给我们找到了一个创作的好地方。”在通宵自习室、创作室学习的同学们说。
会议纪要成为省内资助工作“范本”
除了记录工作日志外,杨庆实坚持时间更长的是做会议纪要。2004年开始负责学生资助工作起,每次给相关学院开会前,他都会提前做好会议纪要。纪要里包括开会时间、地点、会议主题、召集人、参加人和会议要点等内容。吃透文件精神后,他自己设计样本,用详实的表格和截图把任务进行分解,提炼成便于执行的要点,开会时分发给各学院专职辅导员。 “一看这个就知道怎么干了,节省了我们研究文件的时间”,辅导员们赞不绝口。年底的时候,他再把当年度会议纪要汇编成册,发给各学院作为参考资料。到他2011年离开学生资助工作岗位时,已经编辑了整整一百期。这些资助工作会议纪要也成了省内其他各高校争相收藏的 “范本”,同行们纷纷表示,“可省了我们的事儿”。
他负责资助工作期间,学校的资助工作连续取得全省省属高校考评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并连续四年获得上级奖励,奖励总金额达780万元。学校资助工作同事们感叹说:“资助工作骄人的成绩与奖励,一半的功劳是与杨老师密不可分的。”学校财务部门同事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到省教育、财政部门参加学生资助贷款会议时,聊大都是被点名表扬的,我们的腰板挺直了。”
转到宿舍管理中心和美术学院工作后,他仍然坚持做会议纪要。自2004年6月起至今,他先后撰写285期,累计近190万字。他撰写的会议纪要,形式上由简单到逐步规范,内容上从粗略到细化。“这样既方便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工作规定及落实要求,做好各项工作材料的整理和归档,也便于我个人对各项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与梳理,以节省更大的精力开展其它工作。”杨庆实说道。
7年时间“偷偷”写成一部理论著作
其实,他还用7年时间“偷偷”做了一件更“有心”的事情。2017年7月,他创作的62万余字的《中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理论与实践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被山东省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马希军评价为“山东省首部全面回顾、系统梳理、高瞻远瞩的资助研究杰作”。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副所长魏建国评价道:“通览全书,内容丰富、研究深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对大学生资助工作者,以及教育财政投入研究工作者皆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特别荣誉奖、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曲建武教授评价本书“对于目前和今后研究高校精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这部著作无疑是一本必不可少的,难得的参考书”。
从事资助工作时,他觉察到省内大部分高校普遍注重工作实践而忽略理论研究,2010年他决定着手写一部这方面的专著。近七年中,每个工作日下班后他都挤出时间写上几百字;周末、节假日,即使能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也瞒着家人跑到办公室写作;他经常在家中书房写作到凌晨,有了新想法又赶快起床记下来;出差时间也常常随身携带创作资料,利用路途或晚上时间进行查阅。
他身边的师生知道著作出版后,除了惊讶就是感叹,惊讶的是他用了如此长的时间创作,竟没有被发现,连他自己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偷偷”做这件事情;感叹的是,在如此繁忙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竟能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一部60余万字的著作,真是不可思议。
工作17年来,他把一件件小事都做到了极致。他推行创建了全省高校首个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站、首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首个独立的贫困生档案室、首个学生公寓通宵自习室等,制定实施近200项学生工作制度方案。“我热爱学生工作,我将以有限的精力,继续坚持用心、用情、用爱把负责的工作做得更好。”杨庆实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