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大校园里,你会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他们肩扛摄像机,或者身背照相机,手拿笔记本,拍拍写写,活跃在学校各个会议室里、教室中、操场上,甚至是校园的角角落落。每次学校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们忙前忙后的身影。不用问,大家都知道,他们都是聊大的校园媒体人。
说起新闻宣传工作,不了解的人会想到“虚”,了解一些的人会说“虚功实做”,而真正接触并了解这项工作的人才会真切的体会到:新闻宣传实在是一件具体到细节、实际到繁琐,时效性强、工作量大并且专业性极高的工作。
他们的追求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要讲好聊大故事,塑好聊大形象,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
他们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仅有十几个人的媒体团队,与每天更新的网络新闻、微博、微信,每日早中晚播出的广播节目、每周一期的校报和电视节目这浩大的工程量,形成了一个非常悬殊的对比。
他们的成绩也是实实在在的,不论是管理运行的体制与机制,还是编辑出版制作新闻节目的数量与质量,还是在各类媒体的评优与比赛中,聊城大学的校园媒体都走在了全省、全国高校的前列。
全媒体融合发展,实现信息服务的立体化、全方位
聊城大学3000亩校园,横跨徒骇河两岸,分成东西两个校区。走在校园里,清晨、中午、晚间的课余时间,都能听到聊城大学广播台的声音。打开学校主页,你可以看到即时更新的学校重要新闻、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有些新闻还实现了视频与文字的融合。每周二出版的《聊城大学报》,会及时地送到每一个学生宿舍、机关单位、学院和教工家庭。东西校区2个阅报栏里,《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字号的报纸, 每天都会及时更新。每当学校有重大活动,新闻网快速反应,报纸深度全面报道,电视广播随时跟进,微博微信主动推送,校园的LED显示屏即时更新资讯。这种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多种媒体形态于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即时性的信息服务,正是近年来聊大校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成果的体现。
校园媒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讲好青年故事,反映青年诉求,传递青年之声的重要平台。多年以来,我校党委行政一直高度重视校园媒体建设,形成了学校党委领导、宣传部主管的《聊城大学报》、电视台、广播台、网络新闻、阅报栏等完备的媒体宣传系统。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聊大媒体人在提升传统媒体质量的同时,不断开拓新媒体阵地,从2010年起,陆续建立起聊城大学官方微博、聊城大学微信公众号,并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室。校报、电视、广播、网络等各家媒体也陆续开通了各自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到目前,聊大微博已经有15万粉丝,已连续三年被新浪网评为山东高校最具影响力官方微博,聊城大学微信2013年9月份正式上线,现在已有粉丝31000人;QQ校园号粉丝数近7万人,荣获全国高校QQ校园号排行榜2016年年中榜亚军。传统媒体也在逐步走向“互联网+”——《聊城大学报》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纸质版与电子版的同步上线,现在只要下载一个华文网报的客户端,就能在手机上读报;电视节目“一周要闻”“聚焦聊大”在校外视友网、优酷网、新浪网等网站上线播放;校园广播节目也上线喜马拉雅FM、蜻蜓fm网络收音机,下载相关的APP就可以实时收听直播和往期节目,聊城大学广播台现已成为蜻蜓FM校园板块最热门的高校广播之一。
坚持“走转改”,讲好聊大故事,塑好聊大形象
用心感受聊大发展的脉搏,用文字书写聊大的历史,讲好聊大故事,塑好聊大形象,这个切近又高远的目标,是多年来党委宣传部对校园媒体的一贯要求,也是校媒工作人员始终不变的坚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讲好聊大故事”的重要前提。虽然各媒体人数普遍偏少,光是对学校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的报道,已经让他们工作非常紧张,但他们还是尽量多地抽出时间,到教师和学生中去,发掘师生中的典型人物、温情故事,用他们的先进思想、模范行为、奋斗精神鼓励广大师生、引导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让普通师生中的先进典型上头版”是校报“走转改”的一项重要措施,仅2015年他们就在一版推出“全国师德标兵”李海英、“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郭学信、山东省教学名师何丽丽、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高凤燕、“泰山文艺奖”曲艺作品类获奖者贾振鑫等近十个教师先进典型,在学生和教师中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典型在网络、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上也得到及时转发,并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文学院邢梅萍老师是一个崇尚美好、热心教学、关爱学生的优秀老师,学校电视台对她的事迹做了一个视频专题,报送山东省教育电视台参与2016年首届“最美教师”的评比,最后邢老师成功晋级“最美高校教师20强”。其他各媒体每年也都推出先进人物、典型报道几十篇。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各媒体的首要职责。每年围绕学校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各媒体主动出击、积极作为,推出重点报道,配发相关专栏、专版,营造舆论氛围,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每年的“双代会”、运动会、军训、开学、毕业;学院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专业建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党委的反腐倡廉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活动,都是他们宣传报道的重点。“两学一做”是今年学校党建工作一项重要内容,围绕这个主题,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微博、微信都开辟了专栏,及时报道我校“两学一做”教育进展情况,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好经验、好做法。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新闻网每年推出信息2000余条;校报每年出版50期总计300左右个版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假期不停刊的高校校报之一;电视台编辑全年制作学校“一周要闻”“聚焦聊大”“记者在线”等节目60多期;广播台每年播出“新闻十分”、“校园零距离”、“大学优等声”等9档原创节目800余期;聊大官方微博每年发表图文2000余篇,每天阅读量超过3万人次;聊大官方微信每年编发图文近千篇。
提升质量,坚持创新,走特色与品牌发展之路
这是一个媒体竞争白热化的时代,与社会媒体相比,校园媒体虽然没有生存压力,但也面临着如何提升专业质量,吸引更多读者,扩大自身影响力的问题。立足现实,坚持创新,走特色与品牌发展之路,是聊大校园媒体的共同选择。
近年来,高校校报由四开小报改对开大报的很多,但《聊城大学报》不跟风、不盲从,一直坚持走小开幅、多版面的路子,从2005年起,逐步由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瘦高报全彩色,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容量也越来越高。他们立足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创办了青春部落、聊大论坛、文化纵横、时事关注等版面,突出了特色,提升了报纸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受到高校校报同仁的普遍好评。聊大论坛这个话题讨论版面,不仅在全国高校,就是包括社会媒体在内,也是独此一家。十年多来,聊大论坛谈论的话题,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山东高校工委主办的《高教通讯》都对他们的这种做法给予宣传报道。近年来,《聊城大学报》连续四届在山东省报刊新闻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级报纸,每年在全国、全省的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数量、获奖层次都名列前茅。
聊大新闻网网页经过多次改版,版面更漂亮,内容更丰富,板块更清晰,功能更强大。每天发布新闻20多条,图片报道滚动循环,校报电子版、电视台视频节目、广播台广播节目同步上网,成为一个融媒体综合信息平台。电视台除了《每周要闻》之外,还推出《聚焦聊大》《周末电影》《记者在线》等栏目,并根据学校需要,制作校庆专题片、学校宣传片、招生专题片等对学校热点进行深度报道,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化服务。他们制作的《崛起鲁西》《学在聊大》《七张名片知聊大》等专题片,都受到广大受众的好评。
聊大官方微博、官方微信,贴近师生、网友需求,突出文化和服务两个主题。微信团队坚持每天用心编辑推送图文消息,内容涵盖学习、时事、校园趣事、就业等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多篇图文被大量点击转发,多个特色栏目引人注目,其中“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校园”栏目点击量超过2万。官微开设的“大学生活怎么过”“一起读书”“寻找文青”等文化栏目倍受关注,其中“大学生活怎么过”已发博文800篇,阅读量超过147万。
在做好内宣工作的同时,聊大媒体人积极拓展外宣工作,积极挖掘、深度报道学校的特色优势工作,围绕运河学研究、校龙舟队、太平洋岛国研究、师范生实习支教、国防生培养教育、贫困生资助工作等,撰写外宣稿件,拍摄新闻专题片,报道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高教参考》、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卫视、山东省教育电视台等国内知名媒体上多次刊发,也被国内主要新闻网站转载,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新闻姓“新”。为了保证新闻的质量和时效性,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出门在外,他们是记者。每次活动、每次会议,他们都要提前到场;活动过程中,他们要拍照,要记录,是活动现场最忙碌、最专心的人;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可以回家休息了,他们却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得赶到办公室,抓紧写稿子。在办公室,他们是编辑,对各部门、各单位的来稿,他们认真审核,严格规范,精心锤炼,把差错降到最低。对每一个版面和栏目,他们都精心设计;对每一张图片和每一个镜头,他们都细心挑选,对每一行文字,他们都反复校对,认真把关。正是他们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甘愿奉献的精神,带来了聊大校园媒体的繁荣茂盛。 校园媒体工作也得到了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和各单位的积极配合。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宣传工作,加强了对新闻媒体的人员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各单位领导积极响应审稿人制度 ,对各自单位的新闻稿件严格把关,现在一个领导重视、全校参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大宣传”格局,在聊大业已形成。“讲好聊大故事,塑好聊大形象”,聊大人永远在路上,聊大媒体人也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