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公共关怀”的教研人生———记郭学信教授

  在今年的教师节到来之际,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郭学信教授荣获“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同月底,他又获评“第九届山东省教学名师”。怀着崇拜之情与好奇之心,记者专访了这位潜心宋史研究20余年,秉持“公共关怀”精神教书育人的教授。面对记者的采访,斯文和善的郭学信一直谦虚地说:“我真的没做多大的成绩!与许多老师相比,我做得还远远不够!”

  

  宋史领域的潜心研究者

  

  1992年,郭学信来校任教,山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出身的他刚来校就为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史》等基础课程。“讲课过程中,我发觉自己对宋史特别是‘宋代士大夫’这个专题比较感兴趣。”“《荀子·儒效》中就说过:‘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这句话可谓一语道出了‘士’在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而宋朝作为一个‘儒道之振,独优于前代’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在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得更加突出。这是驱动自己开展宋代士大夫专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郭学信了解到业界对宋代士大夫方面的研究是个空白,于是,从90年代起,郭学信就主要做起了“宋代士大夫”研究,这一做就是20余年。

  郭学信平时的课很多,年均授课超过350课时,但他只要有时间就埋头科研,家里的书房里、床头上、沙发边到处都是他的书籍。节假日、寒暑假更是他非常珍惜的科研时间。2013年的暑假,他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做了《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为了查到某项资料和论证某一论点,他常常不辞辛劳到国家图书馆和一些高校图书馆查阅古籍,或者拜访请教有关专家学者。他有坚持做读书卡片和读书笔记的习惯,特别是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一些有用的文献史料,篇幅较少的,他会随时记在卡片上;而对于一些大段的文献史料,为了提高读史的效率,他一般会在读书笔记上将史料的出处、页码注明,然后将文献史料反映出的学术信息用简要的语言总结出来。

  乐于做研究的他,每年都有科研论文发表,最多的一年发表了8篇。截至目前,他已经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山东省社科基金课题和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课题5项。他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有10余篇学术论文被 《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摘编、复印。曾有一位复旦大学的博士后专程来学校找郭学信请教有关宋代士大夫方面的问题。“郭老师仅仅拿到了学士学位,但他的科研水平,是很多硕士和博士都赶不上的。”他的同事官士刚直言。

  课堂教学的改革者

  

  “宋代士大夫所具有的强烈的‘公共关怀’精神对自己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大的方面讲,我认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该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从小的方面讲,就是要爱岗敬业,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不仅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学校。”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郭学信深感学高为师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长期订购了《高等教育研究》《大学教学》杂志,以从中吸取养料。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郭学信在教学上长期摸索,作出了很大的改革。他创建了中国古代史精品课程网,网站课程设有“经典阅读”“课程论坛”“论文鉴评”“课程讨论”“学术综述”“学习资源”“在线考试”等10几个栏目。这个网站为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之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学生的学习也与课程网站紧密结合起来,学术讨论、问题答疑、作业提交等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实现了《中国古代史》课程的立体化教学。

  给学生上《中国古代史》课前,他会提前对教材作合理的精简和取舍,确立“授课而非授书”的理念,同时他还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提前上传到课程网站“经典阅读”和“学术综述”区,随时让学生进行论文阅读和鉴评。上课过程中,他的课堂讲授以学习主题为线索,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他要求学生阅读前沿学术论文,并写出2000字左右的鉴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到课程网站中的“论文鉴评”区,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他将学生平时的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论文鉴评、课程论文都纳入学生的学业总成绩之中,以强化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和自主建构知识的重视和关注。

  为此,郭学信讲授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并先后被评为聊城大学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网络教学示范课程,2010年又被评为山东省高校省级精品课程。

  “通过本科阶段参与课程网站的学习,我能很快了解到学术动态,开阔了理论和学术视野,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也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郭学信的研究生雷学志说道。雷学志本科就跟着郭老师上课,他也对宋元史感兴趣,经过前期的论文阅读基础,他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定为《试论宋代市民文化的繁荣》,并在报考研究生时,选择了郭学信作为导师。“郭老师的课比较灵活,PPT的内容很少,但是授课内容丰富,讲得也很有趣,大家都很喜欢听。”大四学生刘冉冉评价道。

  指路引航的“传道”者

  

  “教师除了‘授业’,还要‘传道’。要传道,首先自己要品德端正。古人说过,‘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句话更说明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性。”正如郭学信所讲的那样,在“授业”的同时,他始终没有忘记“传道”这个根本,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严以自律,处处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感染学生。雷学志去年准备考研期间,学习压力比较大,有一段时间特别烦躁,他就打电话给郭学信:“老师,我复习不下去了!”当时的郭学信出差在外,他语重心长地开导雷学志,告诉他考研的过程都有一个烦躁期,让他平缓一下焦虑的心情。出差回来后,郭学信又主动找到雷学志,坐下来跟他好好谈了谈。“整个考研期间,我至少找了郭老师7、8次,他每次都很耐心地劝解我”,雷学志感激地说道。

  谈到对郭学信的印象,他的学生纷纷为他“点赞”: “郭老师的课一般都是下午最后两节课,许多同学愿意找老师交流,有时候聊着聊着天色就很黑了,但他始终乐意跟学生交流。”“郭老师这人特没架子,有一次有个学生的作业没交上来,郭老师下了课就一直等着那个学生送来,也没有不高兴。” “郭老师很亲切,他是烟台人,讲课时发音不是很准,学生给他纠正,他都虚心接受了。”

  “作为老教师,郭学信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很关心,对青年教师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陈德正评价道。郭学信除了关心学生外,也很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官士刚和刘建峰两位老师就是经郭学信的指导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时的他们对教学过程不熟悉,郭学信就非常耐心地听课、评课,帮他们进入角色。同时,郭学信还指导他们用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并经常为他们提供学术资源。 “在撰写 《聊城旅游文化》这本书时,郭老师从标点符号到语言表达,从行文规范到实地调研,都给了我很好的建议。”青年教师刘建峰说道。目前,两位青年教师还一直把郭学信当成自己的指导老师,有什么问题经常找他交流。

  采访中,郭学信提到,宋代士大夫所凸显出来的“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精神,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激励作用。他认为自己能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与这种士大夫精神的熏染也有很大关系。郭学信表示,今后将继续以士大夫精神勉励自己,尽最大所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心力。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