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以下简称记):聂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聂长水(以下简称聂):别客气,为庆祝建党90周年,最近学校组织观看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关于导弹的发射试验我自始至终在发射基地,对此有些感触,希望对大家特别是青年人有所帮助。
记:聂老师,我们知道您在早年历尽了种种艰辛,能给我们大体谈谈您的经历吗?
聂:我1954年入党,当时正好18岁。1955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我从那时起到朝鲜当了两年零八个月的兵,1958年8月跟随志愿军回国,回国后又参加了甘南剿匪任务。之后度过了在“两弹一星”研究与试验基地23年的难忘岁月,1981年底转业回到聊城师范学院。
记:刚才您提到发射试验基地,我们看到资料说试验基地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天空飞鸟绝,大雁不落脚”,您能给我们谈一下基地的情况吗?您在基地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聂:试验基地经过严格的论证,选在地域宽阔的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地区,祁连山上融化的积雪注入弱水河,可以解决水源问题。不过那里到处都是戈壁滩,方圆几百里荒无人烟,风沙起时,黄沙弥漫,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我在试验基地的发电厂工作了15年,之后相继调到测量站和教育部门。在电厂工作的时候,发电厂里各个车间、各种管道让人眼花缭乱,还有就是高温高压,一开始进去的时候都觉得头晕脑胀,但为了保障及时、安全发电,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钻研技术,并且在纷杂的管道中理出头绪。至于工作环境,吃穿住行都成问题。晚上把木板铺在沙子地上,夜里的时候大风把帐篷给刮跑也是常事。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战士们都吃不饱,缺少吃的我们就把沙枣叶子、骆驼刺弄碎了吃。后来,我们自己开荒种地,离我们基地四五十里的地方有以前牧民废弃的羊圈,为了开荒种地,我们就去那里挖羊粪,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用裤子、床单包裹着羊粪然后背回来的情景。
记:现在您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电视剧,您觉得这部电视剧是否真实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事实?您和剧中人物是否有过接触?
聂:电视剧非常真实地再现了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爱国科学家在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美国对中国进行核威胁的背景下,抱着拳拳赤子之心从国外、从全国各地汇聚到祖国的“心脏”,研究并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故事。电视剧中展现的那些人物我也见过好多,有的还打过交道,比方说聂荣臻、钱学森、张爱萍,他们经常到我们那里做报告、开动员大会。1960年底刚开始发电时,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去电厂参观,当时我正在值班,还跟他握过手呢。曾参加强渡大渡河,后来担任中国首任航天基地司令的孙继先中将、还有政治委员栗在山这些老功臣我都记得。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在屏幕上一一展现,我的心里特别激动,仿佛又回到了跟他们交往的当年。看到电视剧中的很多镜头我都深有感触,尤其是第16集:1960年的一个深夜,一辆由18节客货和特种车厢组成的专列满载1059导弹、仪器地面设备以及发射试验人员等,从北京启程经过四天长途跋涉秘密到达西北的导弹试验基地,我国第一颗仿制型的导弹矗立在发射架上,像一把利剑直刺蓝天。当看到发射进入倒计时的时候,我的心情依旧像当时在现场那样期待中夹杂着些许紧张。导弹飞行550多公里精确击中目标,我的心里不只是台词“我们成功了”描述的那样简单,我兴奋得都快手舞足蹈了。有些镜头虽然一闪而过,但勾起了我不少回忆,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美国和蒋介石搞破坏的时候,传言在中国投放了一个监测仪,可以窃听我国导弹研究的秘密。当时作为营里教导员的我,奉命带领战士们在戈壁滩里进行了整整两个礼拜的拉网式搜索……
记:看过很多军事题材电视剧,当兵是“提着脑袋”生活,在导弹研制的过程中是不是也特别的危险?
聂:虽然在基地工作不像前线打仗那样拼死杀敌,但基地也是存在很大的危险。虽然导弹到基地、经测试站再到发射场地,我们每个部门必须不断地测试、计算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时排除问题,确保万无一失,但是试验终归是试验,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万一失败了就等于投放了一颗原子弹,将会造成人员、设备重大损失。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疏散家属孩子。工作需要留下的人提前在部队里训练几个月,学习“对付”原子弹爆炸的方法。
记:“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您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
聂:首先是领导决策英明。虽然形势严峻、条件艰苦,但领导高瞻远瞩,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更重要的是那些勇挑重担的科学家们,他们隐姓埋名、抛家舍子地奋斗在科研第一线,默默无闻地为祖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他们在生活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敢于挑战,锐意探索,孜孜不倦,团结协作,攻破一个个技术难关,这不仅为当时“两弹一星”的研制提供了保障也对现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启示。
记:您是如何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
聂:江泽民同志把“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这几个词语特别贴切。对此我也有几点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当时很多人在外国都是高薪聘请还毅然回国,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心。其次,中国人民的智慧不可小觑,我们在那么落后的条件下,文化水平也不高,仅凭一腔热血,认准目标,不断钻研,发挥想象力,终于取得成功。第三,凡是试验,就有不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们需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最后就是只要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依靠群众,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原文载《聊城大学报》2011年第10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