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骆驼精神”浸润的“导游人生”

  有位哲人说过,骆驼有两种精神:一是相信沙漠的那边是绿洲;二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希望的绿洲。中国老舍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山东省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山东省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我校文学院院长石兴泽教授结合老舍笔下的祥子形象,对“骆驼精神”进行了自己的阐释,那就是———积极进取、坚忍肯干。

  

  师者石兴泽:育人不懈业愈精

  1979年,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石兴泽,第一次站上讲台,开始了与青葱学子交流的岁月。“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我更愿意像一个导游,引领同学们到文学的大海,欣赏迷人的风光,捡拾知识的贝壳……”这是石兴泽第一堂课的开场白。20多年后,我校中文系79级学子来母校聚会,很多同学对石兴泽的这些话还记忆犹新,说起来津津乐道。

  那一年,石兴泽26岁。而今,石兴泽已经在大学讲台坚守了30年。30年里,他先后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专题、老舍研究、新时期诗歌研究等课程,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了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新时期诗歌研究等课程。中文系87级马千里等许多学生至今记得石兴泽讲授田汉的剧本《关汉卿》时的情形。“作为一个古代文人,关汉卿路见不平、不顾个人安危为贫苦百姓鸣不平,从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我们作为现代知识青年,理应担当道义、关心疾苦,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就是这样,石兴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播,把先进文化和人文关怀教育贯穿在课堂内外。

  石兴泽在大学讲台上上了30年的课,每年都是根据学界最新研究动态重新备课,不断充实、调整、补充教学内容。他说:“让学生在你的每一次讲授中都有收获,或者是知识的,或者是思维的,或者是人格精神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永不停歇地读书,思考,尽可能多地攫取专业信息,尽可能快地占领学科前沿阵地,尽可能早地攀登科学理论高峰。”根据授课讲义,2003年、2007石兴泽先后出版了《共和国文学史与论》和《当代中国文学:悲壮辉煌的历史脚步》两本专著。这两本专著,凝聚了石兴泽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的汗水与心血,更见证了他对课堂和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2001年初冬,在讲完《当代文学·诗歌》专题后,石兴泽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以《我看当下诗歌》为题,谈谈自己当下诗歌的认识,特别强调一定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作业收齐后,他仔细阅读,对诗歌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式微现状深表忧虑,当即写了一篇长达2200多字的批阅日志———《忧思当下诗歌》,作为作业的“讲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发展现状。这年的12月4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了《忧思当下诗歌》,并引发了学界对诗歌的热烈讨论。

  石兴泽在自己的教学心得中这样写道:“倘若已经下课了,学生还谈论着你讲授的内容,几年之后甚至几十年之后,学生还能记得你讲授的内容,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是最快乐不过的事。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坐很长时间的冷板凳,牺牲许多休息、娱乐的机会。但我要说,值!”多年的执着,终受肯定,石兴泽不但收获了曾宪梓教育基金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聊城大学“五佳师德标兵”等一系列荣誉,而且在学生们心中播撒了“新知”的种子。在学校组织的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中,他被评为大学四年当中对他们“影响最大”和“最受欢迎”的教师。在30年高校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量人才,他先后指导了20多名硕士,其中有多位硕士毕业后考上博士;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许多青年教师隋清娥、刘东方等也在其培养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在学界较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学者石兴泽:为学日高命惟新

  在石兴泽心中,科研一直都占据重要位置。他认为,高校教师不仅仅要会教学,更要会做科研,“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科研的成果,同时以教学促进科研,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教师的最大价值”。如今,已是博士生导师的石兴泽教授,常常被人问起“功成名就”后他是如何保持科研激情的。石兴泽的回答朴实而深刻:热爱之情与敬畏之心。

  2004年大年初一,当亲朋好友走街串巷欢庆新年时,石兴泽正端坐在书房里奋笔疾书。至今他清晰地记得,那天他写的是《生命不能承受其重———傅斯年与朱家骅》。几个月后,石兴泽的新作《学林风景:傅斯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面世了。石兴泽说,在20世纪前半叶混乱松散的社会文化环境里,傅斯年等知识分子致力现代思想文化建设,表现出良好的人格精神。作为当代学人,我不是作纯学问,仅仅将自己的精力和智力用于阐释某种历史存在,在人文精神严重失落的当下,张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人格,更具现实意义———这正是他所有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激情所在。

  2005年7月14日,对于已逾知命之年的石兴泽来说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老舍研究会邀请京、津、石三地学者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集会,就他两个月前出版的专著《老舍与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进行座谈。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来了,中国语言文化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来了,老舍的子女舒济、舒乙也来了……大家对石兴泽教授近几年来坚守老舍研究阵地,忠实于研究对象,忠实于自己的阅读理解,不盲从迷信,不哗众取宠,一切从文本出发,从史实出发的精神表示钦佩,对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赞赏。

  “面壁十年图破壁”,石兴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学者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现实的真切关注。近些年来,石兴泽教授主持国家科研课题《转型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研究》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审批结题鉴定为“优秀”,主持并完成省厅级课题多项,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光明日报》、《中国学报》(韩)等国内外知名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被《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转载和摘录30多篇,出版著作12部,参编著作6部。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多项。很多成果被交流到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被引用和介绍。

  仁者石兴泽:精诚奉献益后人

  “我在物质和文化双重贫困的生活中成长。”在石兴泽的所有的简介和著作前言中,都能读到这样一句话。这是石兴泽对自己永远勤恳向前的提醒,也是对后人坚定志向勇于突破的勉励。

  菏泽学院中文系教师张连义,永远忘不了他在聊大求学时,石兴泽老师给他的无私帮助和关怀。张连义读硕士刚入学时,经济条件比较差,生活十分拮据。为此,石兴泽给予他很多“特殊关照”:很多次上完课后,他把张连义喊到家里,“强迫”张连义拿走一些生活、学习用品。毕业的时候,石兴泽为张连义等几名学生准备了送行宴,举杯的那一刻,石兴泽的眼角了浸满了泪花———他早已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不久前,张连义在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动情地写道:“分别久了,自然想起和石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那种感情绝对是无法言表的。又好长时间没联系了,不知石老师鬓角的白发又多了没有……”

  今年暑假,我校文学院成立大学生采风团准备拍摄“老舍与北京文化”专题片。7月8日临行前,石兴泽冒着大雨来到学院,为采风团成员提供济南大明湖、中国现代文学馆、老舍纪念馆、北京人艺等相关拍摄路线,并亲自联系舒济、舒乙、关纪新、吴小美、濮存昕、杨立新等相关专家,细致地安排有关接洽事宜。

  本学期开学后,从文学院传出好消息,以石兴泽为负责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而成为我校第三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多年来,石兴泽带领一批专业教师不断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改革,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取得良好成效,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最终打入特色专业“国家队”建设行列。

  作为文学院院长、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点带头人,石兴泽苦心孤诣,殚精竭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孜孜以求。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获得迅速发展,学术水平和科研成果、科研立项和图书资料建设都取得突出成效。由此,这个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并被学校列为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重点建设学科。

  “教师的形象是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中自己塑造的,存在于学生心目中,只有那些博学敬业、关爱学生的教师,才以美好的形象长久地铭刻在学生的记忆中。”这是石兴泽获得“山东省教学名师”荣誉称号时的感言。我想,如石兴泽教授一样,将积极进取、坚忍肯干的“骆驼精神”浸润到自己的“导游人生”,应是我们每个为人师者所应学习和坚守的可贵品质。

  (原载《聊城大学报》2009年12月19日第53期第三版 电子版地址: http://lcu.cuepa.cn/index.php?release_id="11101&paper_id=44654" )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