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人物

“聊大再回首”之聊大三十五年

  前言:2009年是值得国人纪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走过了60载。作为聊大人,今年还有另一种值得纪念的意义,聊城大学至今也平顺而辉煌地度过了35个春秋。为了纪念聊大建校35年,聊大广播台《魅力聊大》栏目开辟“聊大再回首”专题,通过查阅史料、采访聊大的见证者,将聊城大学35年的风风雨雨和辉煌成就展现给广大学子。

  街巷的碧绸丹帛,广场的花团锦簇,无一不在展示着人们对共和国60周岁的庆祝。就在共和国60华诞之际,聊大也迎来了自己的35年校庆。见证了太多的故事,漫长历史中的三十余载,虽然短暂,却是浓墨重彩、奋发有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几经易名的聊大是怎样从一座分院发展成为独立的综合性大学,一步步,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 “聊大再回首”让我们一同走近聊大的历史,感受时代的脉搏。

  1974年,十二生肖上是虎年,这一年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平常的年份,但对于聊大人来说,却意味着太多太多。这一年,在山东省聊城市,一颗高等教育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当时它的名字叫“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

  受文革迁校之风的影响,1974年8月,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成立。新兴的学院面临着资金匮乏、人手不足等多重考验。条件虽差,能力却不能差。使用山师的教材,山师的教师,山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分院的起点甚高,少去了摸索阶段,也是分院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当时的聊大,在重重困难下短短几年就有了比较显著的成就:青年教师中有不少蜚声全国的知名专家;汉语辞典编撰、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庄子研究等均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从山师带来的本科办学传统、教学风格、教学管理、科研传统,也使我校一开始就避免了从专科师范向本科高师的漫长过渡。

  1977年9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恢复高考,是考生的机会,也是聊大的机会。77年起,我校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且在1980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夜大学学生,从此开始我校成人教育的发展史,80级的夜大学生毕业后在各方面都广有建树,有潜心学术、治学有方的专家学者,也有为一方父母官的行政领导。学校档案馆馆长邢培华老师曾做过统计,77、78级以及后来的毕业生与其他同类院校的毕业生成就不相上下,而那时的聊大,才仅仅4年的办学历史。

  恢复高考一年后,又一项载入史册的大事发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文革后徘徊了两年的中国重新确定了方向。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蓄势待发。

  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全国上下迈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转眼之间,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已经7岁了。在这一年,聊城大学迎来了她成长中的第一个春天。1981年7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更名为聊城师范学院。由山东省领导,学制四年,学校规模2500人。设置中文、政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在同年的9月12日,我校正式使用由茅盾题写的 “聊城师范学院”的校牌。 9月14日,庆祝建立聊城师范学院暨欢迎一九八一级新生入学大会,在当时唯一的粘土跑道的运动场举行。这一天,成为学校的校庆日。

  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学校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成为省属三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从此,聊城师范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高校展现在世人面前。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从聊城师范学院成立起,就一直关注着这所年轻的学校,在1982年,也就是聊城师院成立的第二年,季老应邀来学院参加了一九八二级新生的开学典礼,并举办了《从比较文学谈到中印文化交流》的学术讲座。季老在散文中深情地写到了聊城师院“是一所空前的最高学府。我们那文化落后的家乡,终于也有了最高学府了。对于聊城师范学院的建立,我要用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赞美这所学院,歌颂这所学院。”

  1999年,值我校建校25周年。9月26日,学校举行了校庆文艺晚会。季老躬逢其盛,应邀题写了我校校训“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1999年和之后的几年中,全国高校广泛扩招,象牙塔里的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教育。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可以走进大学校门。高校扩招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亦是一件大事,高校扩招,大幅度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对聊大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展良机。随着这阵改革的春风,聊大的整体建设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到2002更名为聊城大学之前,教师、学生以及校园面积均增加了10倍以上。

  二十一载风风雨雨,多少汗水、多少心血,百转千回的日月知道;二十一次枯荣的草木知道,聊大的前辈们知道。

  聊城师范学院的21年是极不平凡的。当时,虽然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的大潮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但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及由此形成的指令、观念、方法等,却使我们这所远离中心城市,在欠发达地区办学的学校被排除在了各种重点扶持、倾斜政策的大门之外。自强不息的聊大人,在党和国家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下,在聊城人民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顽强地推动着学校的发展,并为“科教兴鲁”“科教兴国”做出了贡献。

  2002年2月22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同意聊城师范学院更名为“聊城大学”,改建为综合性的大学。《通知》强调,聊城大学为多科性大学,在发展多种学科门类的同时,继续承担师范教育任务;聊城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山东省政府要加强对聊城大学的领导,加大投资力度,按照学校的总体建设规划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充实师资队伍,尽快把学校建设成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办学效益好、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使学校为山东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9月26日,学校隆重举行了更名庆典。由此,聊城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007年4月8日至13日,教育部对我校进行了教学评估。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后,给出了《关于聊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成绩,并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同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校根据评估专家意见,认真进行了评估整改工作。教学评估对于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对教学工作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能够使学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

  “鲁西最高学府,山东璀璨明珠”——这是季羡林大师再游聊大时所题之词。如今的聊城大学,下设27 个学院、3个教学部,45个硕士点、73个本科专业、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1个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级研究中心,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研究生、留学生28000 多人。我校的发展规模已经达到校园面积3800余亩,校舍面积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2亿,图书馆藏图书213万册,还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及体育场馆等。自2000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子项目等各类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有许多科研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奖励,尤其获得过国家级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在外事工作方面,先后与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校际关系和交流协作关系。

  回首过往,方知日新月异,聊大的面积、师资力量、办学条件都是一个质的跨越,我们也将继续秉承崇教、尚学、敦厚、奋进的聊大精神,在新的起点上,不断铸造新的辉煌。曾经灰瓦黄墙下的承诺,如今依旧坚守。誓言成了血肉,血肉又铸成顽强的动力,几代聊大人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家乡最高学府。聊城大学的三十五年自强不息的发展史正是中国当代教育史的一个缩影。引用程玉海书记的话说就是:三个历史时期,三次历史跨越,构成了鲜明而又极富特色的聊大历史画卷。

  记得栖凤林朗朗的读书声,记得拱桥下的潺潺流水,记得霓虹如梦彩虹桥上的夜未央,记得夏日槐树上知了嘴里亘古不变的主题……聊大人走出多远多久都不会忘却,想起那些或是琐碎或是永恒的回忆。

  “聊城大学之成立,诚所谓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盛举。行将见桃李遍鲁西,文风满山左,流风余韵普及神州矣。为鲁西庆,为山东庆,为祖国庆!”季老在聊大顺利更名之后曾动情地题写了如上文字,人已昨,言依旧。如今想起,言犹在耳。如今,聊大还在发展阶段,正因如此,愈觉其振聋发聩。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