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阵阵的金秋,聊城大学迎来了她的新孩子,这群被社会上称为九零后的一代究竟会有怎样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聊大这个他们将要奋斗四年的新家庭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进了他们。
同样是奋斗,目标却有千万种。“我家很穷,为了我父母用了他们所有的努力,在大学中我不想继续成为家庭的累赘,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赵梁告诉我们,她关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及学校对贫困生的扶助等政策。她希望学校能尽快的提供了解这些的途径,尽早参加进去。清贫是赵梁的家庭特点,坚强独立懂事却是她的性格。每一年聊大都会接受像赵梁这样的学生,他们不在乎吃穿住却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的努力也成了聊大魅力的一部分。
没有赵梁坚强,却比她稳重的郑重说:“十二年的苦读,终于换来了聊大的通知书,我认为大学生考研不应成为大学唯一的奋斗目标,相比而言我觉得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决定在大学生活中积极参加学生会,学生社团抓住锻炼自己能力的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是均等的。郑重就是这一类学生的代表,他们不是很在意自己的专业,而看重更锻炼能力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
不经意间听到广电专业的魏雨晴和她母亲的对话:
母:“聊大住宿条件太差了,连个电风扇都没有。”魏:“我又不是来住宿的,我怎么没感到差?大家都是这样住着的,我相信我也会住的很好……
短短的对话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这就是社会上批判的一代么?魏雨晴告诉我们“聊大住宿不是很好,但也绝称不上差,恰恰是这样有伸缩空间的环境才能更锻炼人的能力,使人成长。”与生活环境相比,魏雨晴说:“她更注重专业知识、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学习环境等。”像她这样不再重视学校的外在建设,却关注学校的内涵建设的学生占大多数,这种成熟理智的想法,应该得到学校的支持与重视。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今年很多新生安排完住宿后直接去了图书馆,他们在感叹图书馆的宏伟之余也坚信:聊大必将是他们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