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委进一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大会精神,促进我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步伐,2008年7月15日下午,科技产业处结合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组织计算机学院、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传媒技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的相关负责人、专家召开了产学研结合工作座谈会,分析学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现状及发展瓶颈,查找存在的问题,寻找对策,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及工作思路。会后,科技产业处组织相关人员对这次座谈会及6月2日组织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规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学院召开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座谈会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
座谈会上,大家从学校及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实际出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一致认为通过科技产业处近年来一系列的努力,使我校科技人员与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深入了企业一线,了解了企业需求,开阔了视野,初步找到了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切入点;我校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文件的出台及科技成果专项孵化基金的设立在很大程度上为应用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极大地调动了应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座谈会也发现了我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及校企实质性合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由于我校应用技术研究人员少,项目研究周期长,困难多,风险大,经费缺乏等原因,造成我校应用技术研究实力薄弱,应用成果少;二是许多应用项目注重攻克技术难关而偏离了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市场前景不好;三是由于师资紧张,老师们教学任务较重,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四是企业往往看重技术、工艺已经成熟,经济效益见效快的成果,对成果产业化前的小试和中试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财力,而我校许多应用科研项目虽然已经过鉴定或已取得国家专利,但距成果产品化、产业化还有较大差距,还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后续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我校在与企业洽谈的过程中才会掌握更大的主动权。
经过认真分析、讨论,大家认识到,要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学院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建议学院明确分工,安排相关副院长专门负责学院产学研结合工作,如果条件允许,最好由院长或书记亲自抓这项工作,以便于整合、协调学院内的人才、设备等资源,使科技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学科和科研方向建设,形成专业特色,加重同社会上相关机构、企业谈判的砝码。要集中学院力量,将某个研究方向做大做强,并建议老师渗透到这个行业中去,了解行业的技术前沿及市场行情,使学院、科技人员在这个行业或专业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并鼓励教授专家到企业去做“顾问”、利用我校人才、设备的优势等同企业加强联系,真正深入到生产线,了解企业现状和产品生产,给企业做一些实事,在企业原有基础上进行科技攻关,减少因工艺改进而导致的设备等投入。总之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培养合作双方的信任和感情,实现我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增强我校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通过学校、学院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一个适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平台,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的主动性、创造力。在用人机制的创新中,要打破传统观念,建立与市场经济和未来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机制,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力培养、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可按项目产生横向资金的数量或为学校创造的效益进行工作量或论文量的换算,来提高科技人员从事应用性研究的积极性。
加大科技成果专项孵化基金投入和加强孵化基金项目的服务及管理工作,保证已获鉴定或申请专利、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科技项目得到孵化基金的支持,确保已获批孵化基金项目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做好孵化基金申请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加快成果转化进度。
加强团队建设,整合学校现有资源,按照项目组建具有“协作、求实、进取、创新”精神的科研团队,在团队中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加强宣传,对现有的科技成果、技术、相关资质等做好宣传,树立自身形象,让社会了解我们。
积极主动,拓宽合作方式,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要加强联系,深入了解,充分利用已有的共建机构等平台,加强科技交流,探讨学术性问题,通过互访、座谈等方式寻找双方合作切入点。学院要发挥各自主观能动性,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及专业方向,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进行联系、交流,要与几个重点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关系,形成定期交流机制,寻找应用研究课题,实现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