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要闻

《农民日报》报道我校计算机学院社会实践活动

近日,《农民日报》以《聊城大学助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铸就“支农”服务品牌》为题报道计算机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如下: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信息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很多村庄都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很多农民家中也都购置了电脑设备,宽带也接入家中,但是他们不会使用,使电脑成为了摆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在广大农村地区培育一支信息化人才队伍,专门负责管理和使用农村信息网络,教会农民去使用电脑,使用互联网。近年来,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义务为当地的农民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普及信息知识,加快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农业人口达到6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1%。而聊城又是传统的农耕区,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及花生、棉花等。一直以来,农民对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的渴望十分迫切。这几年,各地频频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农民对市场需求不了解,自己生产的和市场需求的相冲突。如何把握市场的动向和需求,在目前的情况下,互联网就是一个最好的途径。

为了帮助当地的农民掌握信息技术,尽快走上致富道路,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组织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农村党员干部和信息员进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培训,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再由他们对广大村民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主要针对农民的一些实际需求。一是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培训,主要是上网查询和办公软件的使用,一般培训时间两天左右。二是对农民进行查询信息、发布信息的培训,教他们如何利用网络学习农业科技,发布农产品销售、供应情况等信息。截至目前,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们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当地二十几个村庄,培训农民累计超过1000人。

聊城市阳谷县安乐镇刘庙联村的棉花种植户老张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地人中棉花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棉花的价格一直由当地的棉花小贩说了算。前些日子,老张听了一次这些大学生培训,回家之后买了电脑,又在这些学生的帮助下,学会了怎么上网。他从网上搜索到一些信息,周边的不少地区,相同等级的棉花价格要贵几毛钱。于是他就在网上发布了一条供应棉花的信息,没想到刚过几天,就有外地商贩找上门,不但全部收购了他的棉花,价格也每公斤比以前整整高了四毛钱。老张感慨的说,不了解市场行情,棉花种的再好也没有用啊。要是早接触互联网,探探市场,那该多赚多少钱啊!

事实上,像老张这样不了解市场信息而吃亏的,大有人在;由于种植、养殖技术不过关而吃亏的,也不在少数。现在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解决。聊城当地的农民都很信任这些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们,也很感谢他们,都亲切的称呼他们“师傅”,说是他们让自己成了一个21世纪的农民。在这些大学生的努力下,当地的很多农民都买了电脑,接上了网,开始利用信息走致富路了。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