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放羊的任汝平老人接受采访 志愿者与江桂香老人交谈
89岁高龄的江庆春是采访的第一位老人 参加过范筑先第三支队的康月明老人讲述抗战故事
7月11日,由历史文化学院组织开展的为期五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鲁西细菌战社会调查”圆满结束。本次社会调查深入鲁西细菌战受害地区东昌府区梁水镇、堂邑镇,共走访调查了当地16个行政村的30余名老人。
今年2月16日,“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选为聊大学生作了一场题为《细菌战问题与中日关系》的报告,并号召聊大学生搜寻日本细菌战证据。当时王选来聊城对当年细菌战受害的地区作了初步的的调查,她希望聊大师生能够“怀着一颗热心,参与到调查行动中来,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今年暑假一开始,历史文化学院立即配合鲁西细菌战真相调查具体主持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徐畅博士,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本次“鲁西细菌战社会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活动主要通过被采访老人口述、志愿者笔录的形式展开。走访的老人最小的77岁,最大的98岁。按照计划,调查活动重点考察了当地霍乱发生的经过和影响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又包括霍乱病人的特征和症状、霍乱蔓延的来龙去脉和流行特征、地方病的历史和现状、日军在村庄的活动、日军决溃卫河河堤目击者和日军飞机播撒细菌目击者的证言、卫河决堤情况等。第二个方面包括死亡人数调查、水灾状况、经济损失、政府和民间对霍乱的反应及其因应措施、霍乱对当地老百姓的心理影响、霍乱造成的遗留问题等等。 整个调查活动过程中搜集到了当地关于水灾、霍乱的民谣:“八月二十八日,老天阴了天,接接连连下了七八天,脚地(底)受了潮湿,人人得了霍乱”、“民国三十二年灾荒年,肚子里没有饭,人人得霍乱,男女老少死一半”等,真实再现了当年水灾、霍乱造成的悲惨景象。在当地老人的带领下,志愿者还实地考察了马颊河在堂邑决堤的旧址。活动初步考证了因日军卫河决堤造成水灾的影响;了解了水灾后因为霍乱造成的死亡情况;考察了霍乱对这些地区以后的影响;调查了当地日军的行动及其他暴行等。
历史文化学院本次“鲁西细菌战社会调查”通过历史学和社会学两方面进行考察,社会调查活动结束后,还会组织进一步的文献资料考证,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鲁西细菌战的历史真相。此次鲁西细菌战调查赞助单位香港启志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总干事李诚辉说:“我们对鲁西细菌战的调查提供支持,目的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历史的真相完全揭露出来,把历史留住!”
历史文化学院“鲁西细菌战社会调查”作为成果报告之一将在2008年鲁西细菌战全程调查研究完成后向全世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