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要闻

【中国教育报】报道聊城大学法学院:坚持“思政引领+专业特色”凸显育人成效

  【编者按】12月4日,【中国教育报】以《聊城大学法学院:坚持“思想引领+专业特色”凸显育人成效》为题,报道我校法学院高度重视法律人才培养各环节协同创新,着眼青年需要,立足专业特色,运用校地资源,着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探索实施“第二课堂”育人举措。

  

 

聊城大学法学院:坚持“思想引领+专业特色”凸显育人成效

  近年来,法学院高度重视法律人才培养各环节协同创新,着眼青年需要,立足专业特色,运用校地资源,着力搭建实践平台,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探索实施“第二课堂”育人新举措。

  一、思政引领,强化使命担当,做理想信念的坚守人

  法学院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学生评价体系中有机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突出思想政治引领。

  以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法学院广泛开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青年运动史专题学习等主题党团日活动,举办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座谈会和报告会,举办升国旗仪式、星火影院,借助“第二课堂”平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勇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者、圆梦人。

  二、社会实践,坚持知行合一,做求真力行的追梦人

  法学院积极响应“知行合一,做实干家”的青春号召,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支持青年法律人深入基层、聚焦社会,在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聊城大学2023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法学院10余支国家专项团队深入广西、贵州、新疆等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效显著。“桂缘非遗,循法而行”民族团结实践队获批2023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国家重点服务团队,“法护农权,助力黔行”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入选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是聊城大学仅有的一支入选团队。

  以学生党支部为主体,组建青年普法宣讲团,支持鼓励学生党员、团员青年深入基层,与新疆喀什英吉沙县结对共建,在对口实践交流活动中,通过网络授课、现场教学,将法律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和走群众路线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志愿服务,凝聚青年力量,做法治理想的践行人

  法学院以《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为基本依据,完善具有法学特点的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大力推动将志愿服务与思政课、第二课堂成绩单、劳动教育等要求相结合。立足师生和周边社区居民需求,广泛开展扶老助残、生态环保、普法宣传等走进社区的常态化服务项目。

  法学院充分发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品牌项目的引领作用和涵养功能,2019级学生牟亚飞、2020级学生张佳琪分别人选第二十五届和第二十六届研支团。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鼓励学院毕业生参与“西部计划”,20年间,学院共有125名毕业生奔赴西部、躬身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53人服务期满后扎根西部工作,完成从志愿者到建设者的身份转变,法学院志愿者数量和就业层次均居全校前列。2020年以来,法学院连续3年获评“聊城大学西部计划工作先进单位”,为“西部计划”的“聊大现象”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学科竞赛,坚持守正创新,做全面发展的筑梦人

  法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将“凝聚青年力量,践行法治理想,培育创新精神”的学科竞赛理念贯穿竞赛工作全过程,形成了赛前动员、赛中指导培训、赛后经验总结等组织形式,精准发力、靶向施策,通过学科竞赛全面推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人才培养改革向纵深推进。

  两年间,法学院1项作品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1项作品获省赛一等奖;3项作品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获省赛特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积极培育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国家立项1项、省级立项1项、校级立项9项;在第七届全国“学宪法讲宪法”知识竞赛中获省级特等奖、国家三等奖等。

  法学院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整合拓展资源,完善创新“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着力强化与教学、科研、校内外合作等各环节协同创新,为培育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法律人才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关链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12/04/content_632443.htm?div=-1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