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聊大要闻

【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报道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王海华:让每个音符都能照亮生命的旅程

  【编者按】5月15日,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以《让每个音符都能照亮生命的旅程 ——记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王海华》为题报道王海华教授从教20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公益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

  

  让每个音符都能照亮生命的旅程 ——记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教授王海华

  三尺讲台,一方琴案;五音调心,大爱无弦。

  自2002年来到聊城大学,从教二十余年来,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海华以爱心为笔,以音符为墨,以创新为砚,坚持在教育的宣纸上勾勒生命的轮廓。

  何以为师?在王海华看来,不过是捧出一颗心,点燃一盏灯,以匠心雕琢传统,以智慧点燃希望,让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也能沐浴音乐的春光,让那些或明亮或黯淡的星辰,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散发出自己的光芒。

  以爱为弦,奏响教育的和谐乐章

  “音乐教育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二十余年来,面对一张张年轻的面庞,王海华逐渐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她常对学生说:“音乐无国界,但文化有根脉。我们的音乐要承载着黄河的涛声,要让它流向更远的地方。”

  2008年,王海华组建了聊城大学第一支民乐团,当刻苦训练的孩子们屡获大奖,她听见的不仅是掌声,还看到了孩子们汗湿的衬衫与飞扬的弓毛交织成画,更听到的是千年丝竹在年轻血脉中的回响。

  2014年,当她攻读音乐治疗博士的时候,教育的边界在她心里被重新定义——讲台之外,也有很多需要“教学”的生命。

  音乐治疗是一门跨越国界与文化的学科。回国后,王海华日夜钻研美国认知行为音乐治疗与德国心理动力学音乐治疗体系,系统梳理全球前沿学理,将中医经络理论与西方节奏听觉刺激结合。

  她以“国际本土化”为原则,重构核心课程体系,开设《中国传统音乐与音乐治疗》,将“仁爱”“顺应自然”等哲学思想融入课程,并邀请民俗专家与民族音乐家进校园举办讲座与工作坊近百场,以“东西合璧”的学理共构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更让他们在民族文化的滋养中找到了专业实践的根与魂;增设《音乐治疗与心理学基础》《跨文化音乐治疗比较研究》等课程,强化音乐治疗与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交融互鉴。正如一位学生写道:“音乐治疗师不仅是音符的编织者,更是心灵的摆渡人,需以多元知识为桨,方能载患者驶向健康的彼岸。”

  师者,当以学问立身,以情怀育人。教育对王海华来说,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启迪智慧的过程。课堂上,她常播放特教学校演出视频:穿红裙的盲童女孩踮脚旋转,像一朵燃烧的火苗。学生们沉默良久,有人轻声问:“老师,我能为他们做什么?”王海华说:“教育从来不止于教室,可以把你此刻的心疼,变成明天的行动。”

  她带着学生走进聊城特殊教育学校,以节奏叩击残障儿童的心灵;带学生去敬老院,帮助阿尔茨海默症老人伴着《茉莉花》哼唱遗忘半生的歌词;在乡村小学支教时,和留守儿童用自制响板敲出《彩云追月》……这些经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者仁心,乐者仁术”的深刻内涵。学生付昌坤在日记里写:“原来音乐老师的‘教具’,可以是整个世界的悲欢。”

  这是一场融合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教育实践。十年来,王海华带领团队以“国际前沿音乐治疗学理共构与本土人文精神内化”为核心理念,重塑了一套既扎根中国文化又面向全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体系,培育了一批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情怀的“全球视野中国心”音乐治疗人才:学生专业考核优秀率达90%;毕业生被用人单位盛赞“兼具技术与温度”;王海华创新工作室获评“山东省劳模与创新人才工作室”,《音乐治疗实践》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

  有人问:“累吗?”当然。凌晨批改论文的灯光,下乡演出时的暴雨,治疗受挫时的泪水……但当看见听障孩子站在舞台演唱《你笑起来真好看》,听见视障儿童喊出“王老师,我听到了阳光下的花开!”,所有疲惫都化作春泥。

  以智为光,点亮学术与希望的创新之路

  2014年,在韩国龙仁大学的实验室里,当孤独症儿童随着奥尔夫乐器的节奏抬起低垂头颅的那一刻,音乐的治愈力量如闪电击中了王海华的灵魂——原来二胡不仅能演绎《二泉映月》的苍凉,更能成为打开封闭心门的钥匙。

  归国后,她毅然将“音乐治疗”这门新兴学科引入聊城大学。不少人的质疑声犹在耳畔:“音乐真能治病?”她回答说:“我们治的不是病,是未被看见的灵魂。”因为她深知,从传统演奏到艺术治疗的跨界无比艰难,创新的第一步,往往是孤独的跋涉。

  从此,在学术的海洋中,王海华以创新为舟,不断探索前行,致力于将音乐治疗这一领域推向新的高度。

  筹建学科时,她带着学生在北大六院采集案例,熬夜翻译经典文献,甚至将自家客厅改造成临时治疗室;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研讨会以及线上学术交流,拓展了国际视野,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

  王海华深知,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理念的突破。因此,她带领学生共同探索音乐治疗领域的前沿问题,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竞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她首创了盲态纠正的音乐康复技术,将音乐治疗与先进的医学物理学和康复工程学技术相结合,创新性地采用了节奏听觉刺激、奥尔夫音乐疗法、治疗性歌唱和歌曲讨论法等治疗方法,不仅帮助视障儿童纠正了盲态,还在多维度上锻炼和完善了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度,为培养表达准确、自尊自信、乐观阳光的特殊儿童提供了前提条件。

  当王海华带领团队用首创的“节奏听觉刺激疗法”让那个总斜肩走路的孩子第一次踩着鼓点平稳行走时,他母亲泪如雨下:“王老师,这是孩子第一次自己走到我面前。”

  她主持中国残联课题“博物馆适应视障者的展览设计评量准则建构的调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我国听障儿童音调感知能力障碍干预的临床神经音乐治疗学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不仅丰富了音乐治疗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推动了学科的不断发展。

  她们设计了一场多学科的交响:医学物理学提供步态分析模型,康复工程学设计评估体系,心理学解读情绪反馈;将中医五行音乐理论与德国奥尔夫疗法融合,开发出“音乐-运动-情绪”三维干预方案。最难忘那个叫阳阳的男孩,治疗初期他咬伤了三名志愿者的手。当第四次治疗时,当学生用葫芦丝吹出《小星星》的旋律时,他安静了下来,轻轻触碰着葫芦丝,阳光透过窗棂,在他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金芒——那一刻,大家明白了创新的本质:不是推翻传统,而是让不同领域的智慧在碰撞中重生。

  2021年,王海华指导的“随班就读听障儿童音调感知能力训练项目”,代表聊城大学首次闯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获得二等奖。这项研究首创从预防到康复的PTRT一体化精准治疗模式,不仅为听障儿童的语音康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让更多人了解了音乐治疗的价值。

  以心为灯,照亮特殊儿童的康复公益之旅

  讲台与舞台外,还有另一片公益天地,那里没有掌声与鲜花,却有盲童指尖下扎出的盲文感谢信,有孤独症儿童第一次哼唱的旋律,有老人们随着二胡曲调重新亮起的目光……二十余载从教路,王海华始终相信: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以心传心,以爱点灯。

  初遇是那束照进黑暗的光。2016年深秋,第一次走进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视障孩子们蜷缩在课桌前,他们的身体扭曲成奇怪的姿势——医学上称之为“盲态”。校长叹息:“这些孩子,连走路都成问题。顶沙袋、靠墙站的传统方法太残酷了,能不能用音乐温柔地唤醒他们的身体?”

  那一刻,王海华的心弦突然绷紧了。从此,她组建了“音为你”志愿服务队,课堂从音乐学院延伸到了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养老院、福利院、偏远山村,通过节奏听觉刺激步态训练、奥尔夫音乐治疗改善情绪调试、治疗性歌唱修复语言功能、歌曲讨论法缓解社交回避等,义务帮助老人孩子进行音乐治疗,提升自信。

  推出“音为你”助残助弱假期实践活动,每年500位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并迅速推广到7省的几十个残疾人机构。在省市残联的协调帮助下,培训音乐康复师约200名,发展志愿者400人,为1014名视障、听障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对438名视障儿童进行建档追踪,为275名视障儿童进行了义务康复纠正,全面改善了视障儿童的盲态现象,提高了视障儿童的社会融入度和幸福感。

  组织“民族音乐助力乡村儿童心理健康”等公益项目,服务超3700人次,获全国志愿服务大赛金奖。2024年,“音为你”团队获得了山东省五四青年志愿先进团队的称号。

  乐者,天地之和也。在未来的日子里,王海华将继续坚守教育的初心,以爱为弦,奏响教育的和谐乐章;以智为笔,书写学术的华彩篇章;以心为灯,照亮特殊群体的前行之路。

  相关链接http://ckxw.cnwomen.com.cn/f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383179&cId=0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