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24日,大众网、凤凰网、海报新闻客户端、凤凰新闻客户端等媒体以《聊城大学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提升气候韧性 命运与共偕行》为题,报道了我校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挖掘人才学科潜力,发挥平台协调联络作用,汇聚国内外相关资源,深化中太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工作情况。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实践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参考,他们将带着所学的低碳技术和中国经验返回各自国家,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实践者。”9月13 日,在生态环境部主办、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承办的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研讨班结业仪式上,萨摩亚学员蒂利亚洛、古巴学员迪亚兹作为学员代表发言,表达对中国绿色发展的赞赏。他们与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加勒比地区14个发展中国家的22名气候领域官员、专家,此前在聊城大学进行了14天的系统学习。
5月28日,第三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在厦门举行。会议发布《中国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倡议》,提出继续“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加强同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中方贡献。
近年来,为促进太平洋岛国地区繁荣发展,中太各方搭建起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减贫与发展、农业示范等7个合作平台,上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即为平台之一。该平台作为我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成立的第一个国家级多边合作平台,由外交部、生态环境部与山东省共建,在山东省委外办和聊城市政府指导下,由聊城大学承担日常工作。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自2022年4月成立以来,整合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等各方资源,深化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技术援助、人文交流与务实合作,协助岛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与韧性,取得显著成效。
缘起:研究领域长期耕耘
2025年5月,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发布《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基础竞争力百强排名(2022—2023)》,聊城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跻身“B+”等级。以太平洋岛国研究为引领的区域国别学科,历经传承创新,不断将这一特色方向“做强、做大、做优”,成为区域国别研究“专精特新”的代表。
聊城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较早开展区域国别相关研究,2012年成立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该中心是国内首家独立建制的太平洋岛国研究机构,下设历史文化与社会形态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14个国别研究室和1个编译室,现为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山东省外事研究与发展智库,两次受到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奖励,荣膺山东省“勇于创新奖”先进集体和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称号。2020和2024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近500家国别和区域研究机构评估中,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均荣获“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高水平建设单位”称号,被确定为备案中心I类。
聊城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外景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外交战略需要,强化有组织科研,承担智库资政与人才培养使命,为国家和区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慧和力量。目前,中心已撰著出版新版《列国志》太平洋岛国诸卷14种、《一带一路列国志》《一带一路名城志》(全五卷)《南太平洋海洋治理及当代启示》《中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身份建构》《太平洋岛民史》等著(译)作4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世界历史》《太平洋学报》《国际论坛》《现代国际关系》《世界民族》等发表论文170余篇,在新华社、《环球时报》、法新社、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发表国际时评近500篇。获批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和年度课题等9项,获教育部、外交部、国家海洋局课题、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60余项,科研及建设经费1500余万元。2024年,中心完成大气环境分析与源解析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太平洋岛国社会环境大数据分析与预警实验室入选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
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着力建设区域国别研究公共服务平台,为国内相关领域学者提供学术科研支持,并为政府企业提供决策咨询。现已成立10个面向太平洋岛国的人才团队,建成国内最齐全的太平洋岛国研究资料中心、国内首个“太平洋岛国研究”主题智库平台数据库,编辑出版《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资讯》《太平洋岛国研究》集刊,承办《区域国别学文摘》等学术刊物。中心定期发布《中国-太平洋岛国贸易指数报告》,每年发布《太平洋岛国蓝皮书:太平洋岛国发展报告》,报告全方位、多视角展现太平洋岛国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同时追踪考察这一区域内的热点问题,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和太平洋岛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的需要。中心撰写提交的智库报告多次获中央领导人和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转,报告部分内容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汤加王国教育部关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及《中国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倡议》。
通过学术会议、对话会、学术论坛、成果发布会等形式,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我国国内与岛国建立起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高的朋友圈,逐渐凝聚起开展岛国研究、服务中太关系的强烈共识。自2014年4月聊城大学举办首届太平洋岛国研究论坛起,学校先后在山东聊城、北京、斐济苏瓦、萨摩亚阿皮亚、所罗门群岛霍尼亚拉等地举办了包括太平洋岛国研究论坛、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高端对话会、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论坛等学术活动,汇聚了包括萨摩亚总理、斐济教育部部长、萨摩亚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长、所罗门群岛国立大学校长等来自政界、学界、区域组织的重量级人物参加,并在近五年来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500余次,为中太关系发展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鼓与呼,为推进国内太平洋岛国研究凝聚了共识和力量。
2025年7月,中国智库综合评价名单发布,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凭借其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和深厚积淀成功入选,是国内唯一一个聚焦太平洋岛国研究的入选智库。
援助:架起民心相通桥梁
2022年1月,汤加海域火山发生喷发,聊城大学在汤加开展援外工作教师的安危与他们的故事,一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自2019年1月,应汤加王国教育培训部邀请,聊城大学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先后派出5批6名教师赴汤加开展援教、援农工作,在汤加开展汉语推广、农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促进中汤文化交流,教他们如何种菜、吃菜,受到汤加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与好评。
针对汤加居民缺乏蔬菜之类富含维生素、高纤维食物,冠心病、糖尿病高发的现状,中心与汤加共建鲁太农业推广中心,开展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推动农业技术转移与本土化应用。根据汤加生态环境条件,中心筛选适宜汤加种植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品种5个;适宜汤加种植的蔬菜品种24个;开发了平菇、木耳等食用菌营养料配方3个;制定了农作物规范化技术规程2项,蔬菜栽培技术规程10项,畜禽规范化养殖技术规程2项;录制了相应技术规程的视频14项。当前,中心承担的科技部200万太平洋岛国种养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作为项目一部分,8 月 12 日,在驻汤加大使刘为民和汤加教育部首席执政官奥科见证下,捐赠了拖拉机、木薯播种机、圆盘犁以及育苗棚搭建材料等农业物资。
聊城大学在斐济举办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学者先后多次到太平洋岛国进行教育文化交流,接受中外媒体采访,举办会议论坛,在教育、新闻、学术界架起了中太民心相通的桥梁。近年来,中心成员先后接受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法新社、共同社等中外媒体采访500余次,在《瞭望》《世界知识》以及所罗门主流媒体《岛屿太阳报》等刊发涉气候变化领域时评,驳斥西方国家“减排责任论”等错误叙事,展示中太气候合作的互利共赢本质,为全球气候治理发出中国声音。中心三年来举办四届“携手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对话会”和四届“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论坛”,积极搭建中太高级官员、专家学者交流平台,扩大政策对话影响力。2024年,捐赠的尼山书屋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科斯雷州高级中学启用,该批图书全方位介绍了中国文化、历史、地理与时代风貌,为学校师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2025年5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成功中标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研讨班”项目。这是继2023年中标以来的再次中标。此前,中心先后举办五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基里巴斯等11个建交太平洋岛国的150余名官员、学者、技术人员,参加了为期15天的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培训,系统学习了有关海平面变化、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低碳发展路径等相关知识。这些为太平洋岛国官员和专家量身定做的培训,加深了学员对气候治理从理论到实践的理解,提升了对本国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径认知,也为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为培养服务中太关系发展的后备力量,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着力加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2024年,中心获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并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同时招收太平洋岛国留学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涉外培训,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培训生、留学生教育的独具特色的国别区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中心发挥平台吸引力,推动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高校合作联盟、中国太平洋岛国职业教育联盟与太平洋岛国在华留学生联谊会,推进面向太平洋岛国招生。2024年,学校首次招收所罗门群岛学生,目前共有来自5个太平洋岛国的28名留学生在校学习,服务中太友好与经贸交流的人才“火种”越来越多。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派出先后派出7支团队赴太平洋岛国高校、社区、海洋和气候部门调研,实地考察当地气候变化情况,了解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需求,以实际行动助力岛国绿色发展。2025年,中心向汤加捐赠的光伏家庭发电系统项目启用,该系统覆盖汤加主岛及外岛家庭,包括汤加国王等政要与社区代表,接入电网的家庭平均每月节省电费80.5%,偏远农村家庭则完全摆脱柴油发电。项目以“中国技术+本地化实施”模式,为南太平洋地区清洁能源转型树立了标杆,也为更大规模援助积累了经验。“作为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成立的首个多边合作平台,近年来,中心依托聊城大学与地方的资源,推动10余项气候援助项目落地岛国社区,随着中国对岛国100个提升气候韧性的‘小而美’项目的实施,聊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基金的设立,援助工作将获得更大的动能。”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主任房增福说。
此外,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积极推动山东省、聊城市与太平洋岛国友城建设,为山东省企业与太平洋岛国工商业企业合作提供支持。通过实施“三年友城全覆盖计划”,山东省与太平洋岛国友城从5对增至14对,从3个岛国增至7个岛国。聊城已与5个太平洋岛国6个城市缔结友好合作关系,成为我国在该地区拥有友城数量最多的城市。2024年,中心发起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绿色发展联盟”,争取信发集团基金会注资200万元,推动设立“聊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基金”,专项支持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当前,投资200万元的太平洋岛国博物馆正在建设,建成后将为中太民心相通提供新的平台。
2024年12月,山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发布年度十大民间对外交往优秀案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以民间交往为媒、推进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构建更加紧密命运共同体的经验做法顺利入选。
愿景:提升岛国气候韧性
今年5月,《中国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倡议》提出依托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加强同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相关低碳示范区建设,举办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会,助力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中太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
“未来三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部署,以技术转移、项目示范、资金支持为抓手,通过建设气象与生态立体监测网络、推进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强化本土化人才储备、完善国际合作机制、打造区域低碳示范标杆等举措,助力太平洋岛国提升气候韧性与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太命运共同体。”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成林说。
太平洋岛国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岛国的最核心关切。针对所罗门群岛伊莎贝尔省能源短缺、气候灾害频发等困境,本着助其破解发展瓶颈,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将试点推进中太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编制《中太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构建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布局。同时,强化基础设施与产业导入,构建清洁能源体系,推广分布式光伏电站与户用太阳能系统,建设零碳社区;推进生态修复工程,试点“生态海堤”项目,推广红树林、菌草、海水稻种植技术;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引入中国企业投资,发展低碳农业、生态旅游,逐步形成可持续产业链,最终为南太地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发展模式。
全球气候系统是“地球共同财产”,需要跨越国界的协同治理。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将持续加强政策对话与国际协作,每年举办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对话会、小岛屿国家可持续发展论坛,发布《中太气候合作年度报告》,并启动气候韧性城市伙伴计划,组建中国-太平洋岛国绿色发展合作联盟,支持岛国落实《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战略》。开展学术交流与智库合作,启动学者互访计划,与南太平洋大学、萨摩亚国立大学共建“气候韧性联合实验室”,开展珊瑚礁保护、碳汇监测等课题研究;搭建成果共享平台,上线“中太气候合作数据库”,同时强化舆论引导与国际传播,多语种编译输出合作白皮书、合作示范案例集、系列纪录片,并启动青年传播计划,讲好中太气候合作故事。
聊城大学举办2025“汉语桥”萨摩亚青年学生来华交流活动
人才对任何国家都是第一资源,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将持续助力岛国深化人才培养,继续举办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培训班,创新实施“理论授课+实地考察+案例研讨”复合教学模式,着力培养气候领域专业人才,助力岛国构建本土化气候治理能力。实施太平洋岛国留学生培养计划,设立“中太气候治理卓越班”,重点招收岛国留学生攻读环境科学、海洋治理等专业学位,并设立气候奖学金,提供全额学费资助及实习机会,实现招生规模逐年递增;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气候治理硕士学位点,采用“1年国内理论课程+1年岛国实践”双阶段培养模式,为岛国培养气候治理高层次人才。
此外,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将持续构建太平洋岛国发展知识服务体系。携手中国气象局、山东海洋局等相关单位,整合资源组建政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成立“太平洋岛国气候治理联合实验室”,建立专家轮驻制度,每年选派研究人员赴建交岛国开展技术援助,同步设立“中太气候治理青年学者论坛”,定期发布《太平洋岛屿气候韧性发展蓝皮书》等技术指南;启动学术典籍翻译工程,设立“太平洋研究外译基金”,建立“南太平洋学术文库”,通过数字化平台向全球开放。同时,强化友城建设与地方合作,助推我省与太平洋岛国三年实现友城全覆盖,并推进聊城、青岛、威海等省内地市与岛国深化经济、教育、旅游等领域合作。
“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聊城大学的光荣任务,学校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深入挖掘自身人才学科潜力,充分发挥平台协调联络作用,努力汇聚国内外相关资源,深化中太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说。
(审核 陈德正 赵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