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至8月1日,聊城大学“正音筑梦,鲁疆同行”志愿服务队以中外文化、国学经典、丹青书画、思政讲堂为主体,于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克其其代尔瓦孜社区开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系列推普+美育课堂。
服饰穿梭千年史,歌舞跃动民族情
文化润疆,乐舞华裳。通过亲切交流与深入接触,志愿者们了解到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热爱歌舞表演,擅长民族歌舞,因此,志愿者们结合自身才艺特长与外语专业优势,寓教于乐,开展生动的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对比课堂,从中英双语对比、中外文化对比的二维角度,普及普通话正音知识。
志愿者们带领学生观看中西方传统服饰纪录片,了解服饰的发展与演变史,与学生趣味互动。同时,志愿者身着旗袍,引导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服饰——国风旗袍的文化内涵与魅力,教学古典舞,并调动学生积极展示维吾尔族舞蹈风采,在实践中促进多元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通。
会通中外语言,树立文化自信。通过讲解中西方语言在结构、书写形式、表意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跨文化交流,拓宽文化视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自信,助力筑牢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
智慧国学,言语诵读浸润童心
“典耀中华,国学经典诵读”小课堂上,志愿者以《悯农》作为课堂引入,通过讲解朗诵四要素——站姿、眼神、手势、表情,使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掌握了朗诵和语言表达的基本技巧。随后,志愿者以《相见欢》为例进行示范,鼓励学生们积极上台展示,并通过正音纠错,提升普通话表达能力和朗诵水平。此外,志愿者们还创新性地融入了《滁州西涧》的吟唱与手势舞,让国学经典在音韵与动作中焕发新生,不仅加深了学生们对诗词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书画传情,共绘文化交流新画卷
“我眼中的疏勒是张骞公园、是烤包子”,志愿者们身着汉服,以家乡为话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以国风绘画元素引入,精心讲解国画技巧与妙道,随后引导学生们用画笔描绘“我眼中的疏勒”,并进行展示交流。在书法教学环节,志愿者以《劝学诗》为例,细致讲解笔顺笔画与结构布局,学生们在墨香中感受书法的韵味,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
一字一句普通话,一笔一画绘中华,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更通过沉浸式的动手实践促进了鲁疆两地的文化交流。
思政课堂照边疆,民族情深润心田
思政领航,石榴情深。一堂讲述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与聊城大学西部计划志愿者精神的思政课堂激发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在课堂上,志愿者们结合当地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志愿者们告诉学生,兵团精神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伟大精神,而胡杨精神则象征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这些精神不仅是新疆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
西部计划育英才,聊大胡杨献青春。志愿者们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向孩子们介绍了聊城大学师生21年来在西部地区的志愿支教经历和感人故事,展现了新时代聊大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此次思政课堂,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普扬声,共筑语言桥梁;美育润心,同绘文化长卷。随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系列推普+美育课堂的深入,“正音筑梦,鲁疆同行”志愿服务队成功搭建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新推广与美育的桥梁。活动通过多维度的课程设计,不仅丰富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自豪感。志愿者们为增进鲁疆文化融合、促进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也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审核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