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传真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非遗文化传承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7月3日到6日,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鲁护苗·心灵筑基”志愿服务队走进山东省聊城市乡村记忆博物馆,开展为期4天的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活动开展期间,服务队成员围绕漆伞绘彩、苗银新创、皂趣手作、沙画流韵四大主题活动,创新采用“文化解码+创意实践”的模式,带领孩子们亲手制作非遗作品,在动手实践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

  漆伞流彩 古韵新生

  “漆伞绘彩”非遗技艺体验现场,指导老师以汉代帝王华盖为引,溯源漆伞从仪仗至文人雅物的千年演变,剖析其“实用为骨、艺术为魂”的特质。实践环节,青少年执笔在素白伞面上施展创意:靛蓝染料晕染出烟雨江南,金粉题字勾勒出少年志气,伞面顷刻变得生动而富有故事感。成员们在一旁耐心指导,不时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让每一把漆伞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这一创新活动形式,让孩子们近距离触摸非遗技艺,点燃对传统文化的探索热情,为非遗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承筑牢实践根基。

  银韵千载 纹启新思

  在“苗银新创”苗银创意制作课堂上,专业导师借助“蝴蝶妈妈”图腾为教材,为在场青少年解密银饰纹样中“生命树”“阴阳鱼”蕴含的哲学思想。随后,15名青少年以软陶为纸、银箔作墨,在服务队成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雕琢着每一片银箔,通过錾刻拼贴将古老图腾转化为现代冰箱贴,感受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苗族银饰的独特魅力,更融入了独属于青少年的无限想象和创新思维。

  皂淬自然 感恩传情

  “皂趣手作”手工皂制作课堂更显生活智慧。30名小朋友化身“小小化学家”,在服务队成员指导下融皂基、调香氛、注模具,体验从基础原料到精致成品的奇妙变化。当薄荷精油与蓝皂基交融成星空,玫瑰花瓣凝于透亮皂体,劳动课堂升华为创意工坊。等待成型间隙,“肥皂送给谁”的温情问答引发共鸣:“给妈妈洗手”“送老师谢师恩”。活动将化学知识、感恩教育与劳动实践熔铸一炉,50余块手工皂承载童心,成为传递温情的文化信使。

  沙绘天地 指间万象

  “沙画流韵”沙画艺术体验课同样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服务队成员的指导下,小创作者们各展所长:有的用注射器精准控制紫色细沙,勾勒出连绵"山峦";有的将红白细沙巧妙融合,创造出独特纹理。闲暇间,孩子们分享着彼此的想法,互相交流创意,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每一幅沙画都蕴含着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次沙画课堂,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自然、崇尚美好的种子。

  从漆伞流光到苗银錾刻,从皂香氤氲到沙画溢彩,服务队成员以匠心守护非遗根脉,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他们既是技艺的传授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服务队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深耕非遗传承领域,开展更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保护,让千年文脉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审核 刘凤芹)

相关附件:

最新动态